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技術人才奇缺 影壇鬧「幕後荒」

由爾冬陞執導,梁朝偉、劉青雲、周迅等人主演的《大魔術師》目前正在熱拍,以其10位主創一共曾獲得38次香港電影金像獎而成為業界佳話。這些獎項並非全是幕前明星所得,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攝影、剪輯等幕後人員拿下。

進一步統計金像獎、金雞獎的獲獎情況後發現,攝影等技術類獎項的獲得者的重合率比表演類獎項更高。都說現在華語影壇好演員少,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熟面孔,但業界認為,相比於好演員,優秀的攝影、美術、剪輯、服裝等幕後人才才是更為稀缺的資源。
技術獎得主 多熟面孔
演 員梁朝偉因曾獲得五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和兩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而被稱為「獲獎專業戶」。但真正的「獲獎專業戶」不是梁朝偉,而是張叔平、黃岳泰、奚仲文等 幕後人才。自1982年以來,金像獎共評出571個「最佳」,共有299人獲獎。獲獎達到或超過5次的人中,除梁朝偉外,只有張曼玉和洪金寶是演員(洪金 寶的5次獲獎中還有3次是最佳動作設計/指導),其他8人均是純粹的幕後人才。
金雞獎自1981年創立至今,共評出570個「最佳」,被 372人分獲。獲獎達到或超過3次的人中,只有潘虹一人是專業演員——共拿過3次最佳女主角,其他6人全是幕後人才。其中獲獎最多的是張藝謀、侯詠和馮小 寧,3人都既是攝影又是導演。張藝謀4次獲獎,2次是最佳導演、1次是最佳男主角、1次是最佳攝影;侯詠的4次獲獎全是最佳攝影;馮小寧則獲得2次特別 獎、1次最佳特技美術、1次最佳攝影。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目前的中國電影界,好的幕後人才其實比演員更難找。浙江橫店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董 事長劉志江分析:「首先,演員群體比較龐大,再說一個角色適合誰演,並沒有一個百分之百的標準,可能甲乙丙丁誰演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攝影、美術、錄音、剪 輯就不一樣,它們是技術活,幹不好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好的攝影、剪輯就那麼幾個,大家都搶著用,得獎的概率自然高。」
設備進步 剪輯師銳減
鄺志良談到剪輯行業現狀時表示,香港的剪輯師數量並不多,而且越來越少,原因有很多,但是設備的進步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我 爸爸也是剪輯師,他那個年代剪輯師的培養時間很長,是用底片剪,後來技術進步了,可以在機器上剪了,邊放邊剪,相對容易了很多。」鄺志良說,「現在技術又 再次進步了,很多人可以自己拍片,在家裡剪,我看過一些作品,剪得很有創意。新一代的導演在學校裡就能學到如何剪輯,他們更了解自己的意圖,就可以自己做 剪輯師。」
高校相關人才 招生縮水
優秀幕後人才的稀缺,與高等院校對相關人才的培養機制也有很大關係。
以 2011年北京電影學院的本科生招生人數為例,其表演專業今年的招生人數儘管在去年的基礎上已削減了一半,但仍然有30人;而剪輯專業方向的則只有12 人,且歸在導演專業內。同時,電影美術設計、電影人物造型設計兩個專業方向的招生人數分別為12人和10人,都比表演專業要少得多。
「專業 院校培養的相關幕後人才本來就少,其中很大一部分還在畢業後轉行了,比如張靜初是學導演的,最後做了演員;張藝謀、顧長衛是學攝影的,最後也都當上了導 演;馮小剛最初是做美術的,最後也做了導演。剪輯、攝影、美術這樣的幕後人才稀缺是必然的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分析說。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技術人才奇缺 影壇鬧「幕後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