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台灣是否需要電影博士?對此,台藝大電影系主任曾壯祥受訪時表示,理論是實務的基礎,若學界沒有持續投入電影研究,今年國片熱潮恐難維持。對此,世新廣電系副教授齊隆壬直言,台灣電影系學生太少,想成立電影博士班難度很高。
中央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林文淇昨天投書《中國時報》,在〈土產博士過剩 電影博士沒半個〉一文中指出,「台灣自1988年以來政府每年提供大筆電影製作輔導金與映演補助金,但是,這麼多年來,土產的電影博士一個也沒有。」
「台灣沒有電影研究學術機構,就像是一個企業沒有研發部門的技術領導,只憑直覺來生產,靠運氣來銷貨。」談到近來的國片熱潮,林文淇在文中以「極其幸運」四個字形容。對此,齊隆壬指出,台灣電影系所一年學生人數不超過5百人,在教育資源分配上自然較不受重視。加上國內教授電影理論的專門師資較少,因此成立台灣的電影博士班是比較有難度的。
為何拍電影需要博士?曾壯祥對記者解釋,研究電影理論、探討電影文化背景能加深整體環境發展,也可間接提供電影產業新方向。他感慨的說,電影潮流變化快速,若缺乏電影理論和研究基礎,「那現在的成功就會像流水一般,最後什麼也不會留下。」
雖然有些業界知名人士如導演侯孝賢、王童與剪接師廖慶松都在大學兼課教書,但曾壯祥卻認為,學校開放技術人士成為專任教授的名額太少,因此業界人才很難穩定在校教書、傳授經驗。
台灣學術界沒有培養本土電影博士的環境,而有實務經驗的電影人要進入校園又太難,曾壯祥無奈的說:「這是一個很荒謬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