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歷史最悠久的威尼斯電影節

(新華社羅馬)電威尼斯電影節誕生於193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通常於每年8月底至9月上旬在利多島舉行,為期約兩周。
今年的舉辦時間是8月31日至9月10日。     威尼斯電影節與法國戛納電影節和德國柏林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電影節。     首屆威尼斯電影節共有20多部影片參展,當時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1934年,第二屆威尼斯電影節首次引入競爭機制。自1935年起,威尼斯電影節每年舉辦一次,1936年成立了威尼斯電影節上的第一個國際評委會。1943年到1945年,威尼斯電影節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1946年,威尼斯電影節重新舉辦,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1949年,“聖馬克金獅獎”正式設立,並成為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盧佐憑《曼儂》一片捧走第一個金獅獎。     威尼斯電影節的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其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標準為“藝術性”,被譽為藝術電影的大本營。與之相比,柏林電影節政治色彩更濃,而戛納電影節則兼顧影片的商業性和藝術性。     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頒發給最佳電影長片,大多數年份僅一部優秀影片可獲此殊榮,但有的年份這一大獎由兩部影片共享。1970年,金獅獎引進終身成就獎,以獎勵為電影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電影人。今年這一獎項得主是意大利著名導演馬可·貝洛基奧。     除金獅獎外,威尼斯電影節還設有特別評委會獎、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等獎項。     自金獅獎1949年設立以來,大多數金獅獎盃都被歐洲男性導演捧走。歷史上僅有4位女性導演的作品獲此殊榮,分別是印度裔的米拉·奈爾、德國的瑪格麗特·馮·特羅塔、比利時的阿涅絲·瓦爾達和美國的索菲婭·科波拉。     近20年來,5名華人導演先後7次捧得金獅獎盃,其中張藝謀憑《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分別在1992年和1999年兩捧金獅。賈樟壟2006年以《三峽好人》捧得金獅。鞏俐和張藝謀還曾擔任過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正式競賽單元、非競賽單元以及地平線單元是影片放映的主體。正式競賽單元中,每年有20多部全球首映的電影長片參與金獅獎的競爭。非競賽單元中展映的通常是當年最重要的一些電影作品,特別是那些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過獎的導演的作品。地平線單元著重展示電影新潮流。     除此之外,威尼斯電影節還設有意大利電影單元、短片單元以及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形式多樣的單元和活動。     威尼斯電影節同時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部分,後者全稱為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始創於1895年,被稱為“藝術界的奧林匹克”,展會內容包括視覺藝術展、音樂節和建築展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