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打開娛樂﹕合拍片是香港電影的出路 還是困局?

【明報】《打擂台》獲今屆金像獎最佳影片所以叫人興奮,無疑是來自打敗大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帶來的快感。這部有「香港特色和拼搏精神」的電影戴上金像獎的冠冕,教我反思,怎樣才算是有「香港特色」的影片呢?

香 港電影百年歷史,見證這城市的興衰。單說以「香港」為題材的電影,就有《魂斷望夫山》(1955)、《太平山下》(1974)、《灣仔四條女》 (1979)、《殺出西營盤》(1982)、《家在香港》(1983)、《旺角卡門》(1988)、《廟街皇后》(1990)、《西環的故事》 (1990)、《尖東雙虎》(1995)、《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月滿軒尼詩》(2010)……真是多不勝數。
隨便列舉這些例子,不外說明香港電影帶有本土的特色,且呈現多樣化的面貌,這,是否正是當初內地投資者看中港片的原因?
2010年內地電影票房衝破100億,合拍片佔40%,可不是個小數目。回看上年的香港電影片目,合拍片的數量是一半,這已是港片的大趨勢,甚至有說是個主流導向。
中 國經濟起飛,其娛樂事業亦以高速發展。近年,無論在電影或電視的製作上,內地吸納不少香港的製作人,編、導、演無不北望神州。我們一方面渴望在龐大的市場 分一杯羹(君不見連星爺也到重慶視察電影城的業務嗎?),同時也因為融入其中已漸漸失去自我。年前CEPA簽訂,讓更多港片在中國上映,但內地的審查制度 遠不如香港寬鬆,鬼怪、色情、暴力、黑社會等題材必不獲通過,就如剛上映的《倩女幽魂》,戲中的女鬼聶小倩要改成女妖才能過關;話題艷情片《3D肉蒲團之 極樂寶鑑》也不能在內地上映,如意算盤打不響。

港產片如何保持自我?

「色 情、暴力、黑社會、鬼怪」正是港片的重要元素,撇除了這些,還好算港產片?中港文化存在差異,在看戲時抱着不同的方向很正常,由此,馮小剛對「香港觀眾唔 識貨」的批評也就不必,只是觀點各異而已。然而,為了迎合內地觀眾的口味,合拍片難免出現一些遷就市場的橋段。杜琪峰和韋家輝在拍攝《單身男女》前,做過 不少研究,弄出兩大香港俊男爭奪一位蘇州美女的格局,票房理想,但看在地道觀眾如我的眼裏,只覺高圓圓太「娘」,故事太堆砌,合拍片「兩頭唔到岸」的情况 明顯不過。
香港電影機遇重重,合拍片或是出路,也可能是個困局,能否「一遇風雲便化龍」,還看業界怎樣下棋。由《英雄》開始,到《夜宴》、 《滿城盡帶黃金甲》、《十月圍城》、《狄仁傑》等,合拍片幾乎等同千萬大製作了。我天真的希望,和國內合作賺了錢的電影人,能把資源「回饋」港產片,勇敢 提拔新晉導演多拍本土題材的電影,令有「香港特色」的港片繼續拍下去。容我狂莽的說句,幸福的港人歷年看盡世界各地的電影,有什麼大片未見過?正如我們去 旅行,愛逛的不是大商場,而是特色小店一樣,我們想看的,也是要令港人有共鳴的香港電影啊!(新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