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觀眾熟悉陳可辛是通過溫情細膩的電影《甜蜜蜜》,而投資方屬意的也是他的愛情片《如果•愛》。在《如果•愛》獲得29個獎項後,陳可辛在內地找投資不再是問題。
陳可辛的武俠試水之作是2007年的《投名狀》。這部講述一個女人引發三兄弟自相殘殺的電影,並沒有實現陳可辛的初衷——重現“我不做大哥 好多年”的那種豪邁。在大牌導演拍武俠全部未能逃脫惡評的大環境下,陳可辛也不例外。但這部票房沖到2.2億元人民幣的影片,讓他距離實現夢想的距離又近 了一步:武俠片還是有市場,關鍵是故事怎麼講。
在從《投名狀》到《武俠》的3年中,陳可辛監製了陳德森的《十月圍城》,這部講述小人物家國情懷的影片,也讓陳可辛的武俠思路日益清晰。2010年,陳可辛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拍一個名叫《武俠》的武俠片。
陳可辛說,他早已對“動作先行”的“科幻武俠片”、“魔術武俠片”產生了麻木之感。“我為什麼要拍?飛簷走壁,跳來跳去,這是別人的武俠, 不是陳可辛的。這一次和以往不同的是,並非先有故事,而是先有一個概念。我想用醫學、物理學的方式來解釋中國武俠片,然後才往裏面填故事。”
雖然人們很難想像醫學、物理學與武俠有什麼關聯,但戛納全球首映後2300位觀眾持續3分鐘的掌聲,簡•方達、薩拉•潔西嘉•派克、阿德里 安•布羅迪等國際影星的紅毯助陣,《時代》等刊物“一邊倒”的好評,還是給了這部影片最好的宣傳。“奧斯卡金牌推手”、韋恩斯坦聯合創始人哈威買斷全球發 行權,直言“買下《武俠》,就是為了奧斯卡”。
哈威還有一句話,“《武俠》是陳可辛一個難以置信的野心”。“野心”觀眾還無法看到,但陳可辛再也不是那個小心翼翼、回答一個問題會想很久 再開口的陳可辛了,在馬不停蹄的宣傳活動中,他會和各方來賓侃侃而談,不斷講述他的電影和他的夢想。也許,這部《武俠》讓陳可辛變得更加自信。
現在人們還無法看到《武俠》的真面目,也許請67歲的武俠動作前輩王羽再度出山、讓大銀幕上以真打著稱的功夫明星甄子丹挑大樑,能讓觀眾心懷期待。但能不能實現陳可辛的“野心”——讓《武俠》真的改變“武俠”,還要等到8月3日影片公映之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