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達內兄弟《單車少年》打動人心卻被批缺乏新意

(上海東方早報)  曾經兩次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比利時導演達內兄弟出現在入選競賽片、新作《單車少年》的發布會上。這部情節簡單、調子溫暖的新片和達內兄弟之前的作品一樣足以打動人心,但是,由於關注的主題仍然是男孩、父子關係,該片被媒體認為似乎缺少新意。

戛納電影節進行到第5天,一切漸入佳境,傳說的大導終於現身——曾經兩次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的比利時導演達內兄弟出現在入選競賽片、新作《單車少年》的發布會上。這部情節簡單、調子溫暖的新片和達內兄弟之前的作品一樣足以打動人心,但是,由於關注的主題仍然是男孩、父子關係,該片被媒體認為似乎缺少新意。
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不大的場子並沒有被戛納的記者坐滿,媒體的提問也都是關於為何屢屢對類似主題感興趣,對此,達內兄弟的回答是一切出自自然。由於 幾乎每次達內兄弟來到戛納都會有所斬獲,除兩次金棕櫚以外,更曾將影片中男女演員分別送上戛納影帝影后的寶座,而這也使得媒體對此次影片的男女主角——飾演理髮店女老闆的西西·迪·法蘭絲和片中12歲小男孩的扮演者托馬斯頗為關切。
關於“愛的接受”
這個故事和達內兄弟之前的作品相比,在故事結構上作了減法,“我們一直有這樣一個想法,想寫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被一個陌生的女人拯救。”這句話足以概括整個故事:12歲的小男孩西里勒發現自己被欠債累累的父親拋棄,他遇到了女理髮師薩曼莎,後者每逢週末把西里勒接去她家,並幫助他走出了暴力的陰影。
達內兄弟講故事的方式簡單清晰,沒有太多的前因後果和細枝末節,也沒有費心解釋薩曼莎為什麼就這樣像一個天使般地出現了。 “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做了很多關於心理學層面的討論。但是我認為我們的工作中最棒的一點就是不去作判斷。”飾演薩曼莎的法蘭絲這樣向媒體解釋自己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而皮埃爾·達內對此更加坦率:“我不認為拍攝電影之前,我們應該去考慮影片承載了什麼,這至少不是我們的方式。”在皮埃爾看來,這個故 事所要探討的是愛的接受,而不是愛的原因。
排練是一切表演的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達內兄弟此次垂青的“單車少年”的扮演者托馬斯表演十分質樸,在影片中,這個憤怒的少年,總是在不斷地奔跑、騎車、追逐。 “在現實當中,我沒有這麼喜歡跑步,”小托馬斯說,“但實際上在電影裡導演也並沒有強迫我要一直奔跑,這一切是自然發生的。”
達內兄弟對演員的訓練方式有別於常人,這也屢屢使得他影片中的演員得到戛納組委會的垂青。 “一切都從排練開始,我們讓演員們就在場景裡、穿上電影裡的服裝開 始排練。這個過程能夠使得他們更加自然,和角色融為一體。 ”呂克·達內稱。據悉,這種排練在電影拍攝前進行了一個半月,而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也貫徹始終。這或許和兄弟倆的背景有關,其中一位的專業就是舞台劇的導 演,排練本身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充滿魅力的事情,而這也是為了使得演員“自然而非機械地進入角色”。
“很多細節是在排練當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的,我們都是同事,”法蘭絲在談到自己和托馬斯的對手戲時說,“排練使得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托馬斯在表演上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他幫助我進入了角色。”
有人感動有人質疑
事實上,在這部87分鐘的影片裡,有許多對於達內兄弟來說全新的元素,這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對兄弟檔導演組合已經意識到了他們的電影作品,在塑造出如《羅塞塔》和《孩子》中的淒涼憂鬱的角色之後,需要新的方向。
首先,這部影片是達內兄弟第一部在夏天拍攝的影片。在他們之前的作品中,場景和道具往往十分簡單,在《單車少年》裡,或許是童話般的人物出現本身給影片帶來了一系列的亮色——相對飽和的色彩、夏天蔥鬱的綠色主導了整部影片的色調。
然而,本片的主題和人物仍然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在電影的前三分之一的劇情裡,仍然在敘述曾經被達內兄弟反复敘述的主題:男孩面對拋棄,而提早地墜入了成人世界。十分有趣的是,該片的觀後反應似乎和觀眾的性別也有關係。在CINEPHILIA網站的評分上,女影評人紛紛給此片打出了高分,而男性則理智得多,2到3分(滿分5分)居多。片中屢屢受到小男孩傷害卻仍然對他張開寬容臂膀的薩曼莎也引發了爭議,甚至有記者認為這種莫名的好意是影片最大的硬傷。
事實上,這部影片仍然延續了達內兄弟對電影語言和演員表演的非凡控制力,在整個劇情的發展過程中,小男孩的形象足以控制觀者的心理,隨之喜或悲。但客觀地說,此片並不是一部驚喜之作,對於達內兄弟來說,這更像是一部隨手拍來的童話散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