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高科技不敢當電影“主角” 心靈比眼球更重要

(新華網北京)當以《阿凡達》為代表的3D電影不斷掀起票房高潮時,有人預言3D技術和電影特效將取代傳統二維電影和真人演 員,也有人擔憂炫目的技術會掩蓋電影藝術的本質。在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期間,來自各國的電影專家對高科技電影的發展前景也表達了不同看法。

高科技電影當道 未來如何呈現?

創造了《阿凡達》中美麗、自由又野性的潘多拉星球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近日在CinemaCon電影產業博覽會上宣布,《阿凡達2》將嘗試每秒48幀的畫面頻率,改變大熒幕電影慣用的24幀每秒定律。卡梅隆宣稱,改變畫面頻率將給觀眾提供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納美星球上的世界會更加美麗,各種戰爭場面會更加連貫和真實。

伴隨技術進步,電影帶給人的感官刺激也從視覺擴展到觸覺、嗅覺等多種體驗。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認為,今後“看電影”的說法要改成“體驗電影”了。在4D影院裡,電影裡的風會將你的長發吹起,電影裡洶湧的波濤會弄濕你的衣裳,電影的花香陣陣會將你醉倒。看地幕電影時,熒幕中的小鳥會忽地飛到天上,忽地落到地上,觀眾們的眼睛要四面八方地看,彷彿自己就活在電影裡。

美 國工業光魔公司視覺效果專家比爾·喬治曾擔任《哈利波特與密室》《暮光之城》《加勒比海盜2》等影片的視覺效果總監,他對高科技電影的未來非常樂觀。 “電腦特效如此逼真,將來很有可能出現一部完全不需要真人演員、完全由電腦技術製作的大片。只要高科技電影還能繼續贏得票房,就永遠不會消失。”

電腦特技是“噱頭”還是“彩頭”?

3D巨制《阿凡達》大獲成功後,好萊塢掀起了一股利用電腦技術將已經拍攝的2D影片轉換成3D影片的熱潮,《諸神之戰》被諷刺“只有字幕是三維的”,而迪士尼的《愛麗絲遊仙境》的全球票房則突破10億美元大關。

在一家外企做軟件工程師的王誠經常光顧電影院,他說:“過了《阿凡達》的癮之後,看別的3D電影感覺都大同小異。科幻題材電影距離現實生活太遠,反倒不如《山楂樹之戀》這樣的電影更能觸動心靈。”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認為,3D電影的票價相比普通電影要貴近1倍,觀眾對電影質量的期待就會更高。一些本身拍得不怎麼樣的電影非要做成3D,確實讓觀眾覺得不值。

導演吳宇森坦言,自己對現代科技“有喜歡,也有不喜歡的地方”。他認為,電腦特技可以把電影工作者的想像透過特技和特效表現出來,化不可能為可能,然而電影打動人的根本還在感情。

“《唐山大地震》之所以賣座,並不在於那個5分鐘地震的特技畫面,而是電影在人性和感情方面打動了觀眾的心。《讓子彈飛》能讓觀眾不時發出會心的微笑,並不是因為火車飛到天空運用了特技,而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喜劇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諷刺性。”

吳宇森表示,目前有很多人還沒有研究透電影特技,就跟風去拍,這種所謂的“高科技”電影很快就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對電影失去好奇心。導演也會因此養成對技術的依賴性和惰性,少了親近自然的創作樂趣。

“電影是一種產品,但更是藝術產品,如果能把文學藝術性、工業

電影藝術應回歸“人學”本質

性、高科技性和商業性在電影中協調統一,這部電影就會很成功。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表示,電影經過多次的工業變革和技術變革,根本沒有變,即電影要在理性和情感上表現人、打動人。技術手段會推動電影的發展,但是這種手段不可濫用。

《怪物史萊克2》導演凱利·阿斯布瑞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學術講座上,提醒準備進入電影業的學生們,切忌為了3D而3D。動畫電影中虛擬的人物形象並非憑空想像,它們的思想和一舉一動都在映射人的世界,而選擇哪種技術手段永遠是導演最後考慮的問題。

“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適合做成立體的,3D也並不意味著影片一定會成功。科幻題材可能很不錯,喜劇片和劇情片就不一定合適,切忌為了3D而3D。”凱利·阿斯布瑞舉例說,美國最近上映的動畫片《蘭戈》並沒有使用3D技術,同樣創造了很好的票房紀錄。

執導過《開國大典》等經典影片的李前寬認為,電影和文學一樣,本質都是“人學”。電影的功能和它的最高任務就是表現人、謳歌人。

回顧100多年來世界各國電影精品佳作,都是留下了經典的人物形象。 《飄》《亂世佳人》等電影之所以能有經久不息的魅力,是因為它們能給人以啟迪,傳遞真善美的價值觀。

李前寬說:“高科技無論發展到什麼時候它都是表現和張揚人類積極價值觀的形式和手段。如果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僅僅依靠科技的噱頭去刺激大眾的眼球,電影只能是一副沒有生命力的空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